構建中國基礎技術矩陣,讓城市更智慧更安全
構建中國基礎技術矩陣,讓城市更智慧更安全
在技術革新和社會需求的推動下不懈前行
人民日報訪
東華軟件高級副總裁
東華云和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
郭浩哲
Q:
今年東華軟件第幾次來成果展?展示的內容跟往年比有什么不一樣嗎?
第三次,從第一屆到現在。今年更聚焦到這次科技抗疫的主題,以及一些關系到國計民生更重點的應用場景,內容上更具體。
Q:
東華的主要產品和應用技術都包括哪些方面?
東華是一家成立比較早的科技公司,整體算下來大概有27年的時間了。現在業務比較聚焦在智慧醫療、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和能源物聯網四個方向。智慧城市還包含很多具體的場景:農村大腦、數字文旅,以及和各地、各產業發展有關的更具體的領域。
Q:
東華軟件作為國家重點軟件企業,您認為東華軟件具有哪些優勢?
我們有很多時間積累的優勢。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的技術、客戶基礎和生態矩陣的積累,形成了比較好的資源和發展要素,這些都是比較厚的壁壘。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更好的交付一些超大型的基建項目。
Q:
聽說東華軟件在智慧文旅方面有一些成就?
智慧文旅是我們這些年來比較關注的新智慧產業。從和騰訊合作“一部手機游云南”開始,加深了我們對這個產業的投入。合作之前,我們就在北京等一些城市做了一些文旅類數字化的項目,但是從“一部手機游云南”之后,我們感到這個產業的想象空間很大。這一次疫情對于旅游產業的打擊比較大,但是也讓我們感受到數字化產品和這些小工具對這個行業的帶動作用很大。回到福建這個市場來看,我們和騰訊、平潭縣政府共同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騰藍科技”,去做整個平潭旅游島的數字文旅的建設、運營以及持續的發展。無論是“一部手機游云南”,還是智慧平潭,都是對經濟很好的帶動,對用戶的體驗也帶來很多的價值,東華會繼續在這個領域加大投入。
網友提問
Q:
作為數字中國連續三年的邀請嘉賓,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確實參加了三年。數字中國是個非常好的課題,源自總書記在福建時提出的數字福建戰略。我們很想了解整個中國,每一個人在這個產業里在做什么。這三年來,我們最大的感受是:第一屆數字化的方向為大家所確認,第二屆在數字化的應用上,已經有了案例,到這一屆,特別是疫情的出現,數字化的方式方法以及技術產品體系,對所有行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無論是教育、文旅、醫療。疫情期間,離開了這些工具,可能很多事都停頓了。只有用這些科技的工具,才能助力一個城市去統計疫情數據,才能助力火神山、雷神山的快速交付。我們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接到國家任務,用9天時間上線了火神山和雷神山醫療管理系統。借助了數字化的能力,讓這一切變得有可能,社會的需求,推動我們做到這一步。
Q:
東華的產品包含了政府管理、社會治理各個方面,其中和咱們老百姓聯系最緊密的是哪一塊?
疫情發生之前,和老百姓聯系最緊密的是城市服務板塊,我們通過微信小程序,給城市提供政府和市民之間的有效互動和服務連接。辦一個證件,一次政府流程改造,都可以通過一個小程序來實現。
疫情讓我們發現城市服務中有一個更重要的板塊,就是公共衛生應急。這和老板姓的關聯度更加不可替代。疫情期間,我們對公共衛生應急的城市服務板塊進行了很多的上線和探討,完成了從國務院,到國家外交部,到武漢、北京等三十多個城市地區,以及火神山,雷神山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的上線。
Q:
您對未來智慧城市的暢想?
智慧城市這個概念,已經10年了,在中國市場上,都有接近7年有效的發展時間。首先,智慧城市最重要的一個暢想,就是智慧化。智慧化的前提就是讓所有服務,都能通過更好的終端實現在線,減輕交流壓力和使用服務方式的壓力。第二,疫情的發生,讓安全成為未來智慧城市更值得期待的板塊。所有的數據,無論個人、企業還是政府數據,都在一個高算力的云平臺上。如何保障這些資產的安全,以及如何保證公共生活的安全,將會是智慧城市接下來,必須去做和去實現的事情,也是在未來的暢想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的板塊。
Q:
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東華未來的計劃和展望嗎?
東華這些年的發展也經歷了很多次的轉型,從一個系統集成商,到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到2018年,開始去探索產業互聯網,成為行業里的領軍企業,是社會的需求在推著公司去變革,去轉型,每一次轉型都圍繞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發展。
今天,在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大家對效率的要求非常高。生活中,點外賣、打車已經實現,但是,政府服務、企業服務的溝通效率,還沒有達到非常理想的狀態。甚至包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也沒有完全實現場景大規模的落地,其實這些方向更值得我們在技術上投入。
2018到2020年之間,東華以及東華關聯的投資方,投資的二三十家企業,都是圍繞著構建未來整個中國基礎技術矩陣,發展整體產業鏈。我們會通過東華以及關聯平臺,包括東華第二大股東騰訊,共同構建一個中國基礎技術矩陣,服務好社會需求,服務好客戶,這是我們的期待。